又是一年春草绿, 梨花风气正清明
正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
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即将到来
陈仓法院积极倡导
清明节期间广泛开展健康、节俭、绿色、安全祭扫活动
广大党员干警带头争做文明祭扫的践行者
机关各庭室、各人民法庭认真学习宣传《文明祭扫倡议书》
以慎终追远、缅怀先烈为主题
突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全院干警尊重英雄、怀念英雄、歌颂英雄
邀您聆听一段线上“英模故事”
了解这些革命先辈的壮烈举动
引导全体干警缅怀先辈
铭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
学习革命先烈斗争精神
向烈士们致敬
致敬先烈们
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信念
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
下面要讲述的故事名字叫做《童年纪事之红军坟》,作者杨宝祥,摘自《弄瓦集》
“在我很小的时候,村子小学校西边的地中间有个显得突兀的土堆,村里人叫它红军坟。村里的坟地都在很偏僻的旱地,大多数情况下把人埋在距离自己村子远,距离邻村近的地方,远远地避开阴气,以免在晚上被那股极其安静的森杀气氛所惊扰。而对于红军坟,所有路过的人似乎没有丝毫的顾忌,只当是个长草的土堆。
听祖辈说,大约在解放那年的七月间,村子里起了仗火,中央军(对国民党军队的统称)与解放军发生了遭遇战。村里所有人都关严门户,躲在家里听着像拍簸箕一样的枪声打哆嗦。整整一个晚上后,枪声不响了,窗户纸被炮声震得像披着蓑衣一样。等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才有人敢探出头往外瞅,慢慢出来走动,相互打问着是否平妥。不久一个消息不胫而走,两名粮子(当兵的俗称)被打殁在庙门前的柏树下。村里所有胆大的人都围拢在尸首跟前,议论纷纷。两个死了兵身上满是枪伤,武器被拿走了,衣服打的满是窟窿眼,加上血污已经不成样子了。夏日的高气温很快招来了成群的苍蝇嗡嗡地乱飞。午后,看热闹的人慢慢少了,住在南庄的徐家斜眼看上了已经被死人头膨胀得几乎卸不下来的钢盔帽,硬生生扒下一个,住在土壕边的刘家光棍扒了一个。没有人知道死人是中央军还是红军(当时关中农村把解放军统称红军),厚道的长辈者在天黑前,挖了个坑把尸首埋在了庙产地里。
不久,解放了。县里来了人,调查打仗的情况,村里人才知道,被打死的是两名解放军战士。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后来,那个埋着战士的土堆被刻意的堆高了些,插了一块木牌子,用黑墨写着一些字,很快被雨水侵淫得无法辨认,再也没有人过问。
庙被改成了学校,庙产因为没有被土改作为村上的公产使用,那个坟头就被留了下来,并且被叫做红军坟。木牌子很快就朽掉了,坟头长满了草。我四、五岁的时候,隐约记得有很多大孩子在坟头上玩打仗游戏的情景。等我上学时因为迟到打着捷路从那块属于生产大队试验田的坟头旁奔跑而过时,那个坟头已经湮没得只比平地高出些许。再后来,就再也无法辨认出红军坟究竟在哪个位置了。
村里的老人们说起红军坟时,常常叹口气说,人都是父母抓养的,他们的父母也许根本不知道儿子已经死在了外面,眼巴巴盼望着回家,那些可怜的父母也许把眼睛都哭瞎了;而年轻人为了当兵吃粮活了一世,连个棺材都没有,就那么年纪轻轻的被软埋在外乡,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回忆起这段往事,我时常想,为什么没有人对红军坟有哪怕一丝的敬畏之情,连孩子们亦是如此,表现出少有的麻木和冷漠。两名解放军战士为了建立新中国,默默地倒在了异乡的土地上,用生命换来了和平,难道就不值得人们对他们的追忆,难道就没有值得享受和平者起码的怜悯吗?每当此时,我内心的悲怅之感总是油然而生。我深信,没有人在红军坟前烧过那怕半张纸钱,六十多年之后的今天,他们的英灵还在那里吗?如果在,清明时节,我将用卑微地遥祭来救赎在红军坟旁从容生活者的灵魂。”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诚然我们
都未曾置身过战火纷飞的乱世中
若没有那段负重前行的历史
又何来今天的岁月静好
我们无比热爱脚下的土地
万分崇敬为了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
他们的革命精神令我们敬佩
他们的牺牲精神令我们动容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清明节
这微风,这细雨,这鲜花,这绿草
无一不是为英烈而现
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