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微言心语
扶贫故事暖人心 道德讲堂学精神
作者:张喻凡  发布时间:2019-06-04 08:12:31 打印 字号: | |
  用真实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展道德教育,5月22日下午,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法院第四支部举办的道德讲堂上,就请到了本院法官干警刘寅君同志,他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深入山东费县,为扶贫困难户讨薪的故事。刘寅君同志是陈仓法院扶贫帮扶干部,他的帮扶困难户孙继学年纪轻轻,游手好闲,刘寅君同志就下定决心要扶贫先扶志,每一次见面沟通交流、每一通电话联络,耐心细心地与孙继学谈心,得知在他外出打工过程中未拿到工资并遭到包工头的毒打后,刘庭长明白了孙继学的“心病”,便向院里汇报了这一情况,在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刘庭长3人一行坐上了东去的火车,踏上了艰难的讨薪路。

  到了山东费县,才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几名贫困户手里的证据只有几页快要褪去字迹的纸片,纸片上潦草的写着几年几月几日上工。这给他们的讨薪路又增添了麻烦,证据虽然真实,但是单一的证据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刘庭长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短短几天,刘庭长跑遍了法院、劳动稽查大队,扶贫办,政法委,一切能够倾听贫困户声音的部门,他都逐一汇报。但是事情丝毫没有进展,法院无法立案,劳动稽查大队拒不受理,事情陷入了僵局,无法推进下去,刘庭长每晚辗转反侧,想着如何将讨薪之路走下去,如何将贫困户的血汗钱物归原主,如何不辜负党组的期望,他在脑海反复推敲……

  终于在刘庭长的努力下,费县政法委书记了解到了这个事情,刘庭长将整个案件的详细过程详实的给政法委书记进行汇报,等待着有关部门能够妥善将事情处理,想象着贫困户拿到这笔钱后开心的笑容。但是等待又是无声的静止,事情有没有得到落实,事情又石沉大海。

  突然,在晚上,一个陌生的当地号码打给刘庭长,说要给付工资了,刘庭长当即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第二天,在劳动稽查大队办公室里,在陈仓法院刘寅君同志、费县劳动稽查大队   同志的见证下,当事人包工头王某将逾期5年的农民工工资,约合人民币4万元递到了贫困户孙纪学的手里,双方握手言和,事情终于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我是负责单位扶贫工作的工作人员,听刘庭长讲述他的讨薪故事不止一次,但每次当刘庭长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都能从他的眼角里看到隐隐约约的泪花,我想这是刘庭长身陷困难中无措的泪花,更是为贫困户讨薪成功拿到工资后激动的泪花。他的扶贫故事也是真正践行了精准扶贫的精神:扶贫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道德讲堂上,刘庭长与大家分享了他最近一直在研究的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心学,即为“心即理”和“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解释中,“心即理”就是宇宙的最高原理和我们的本心是一致的,如果按我们的本心去行动,去处理事务,就是天道天理在人心,心中的承现就是天人合一。所谓“致良知”,就是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知行合一”这两者是相互依附、相互促进的关系,按阳明思想是不能分离的,在王阳明看来,知和行是一个事物显现的两个层面,有行动才叫真正的知,知识的最后形态是实践。结合我们的审判实践,我们在处理案件是,首先不能接受人财物吃请,如果接受了这些,我们的心就偏离了本位,我们就不能做出符合天理的判决,因为我们的心动,心动则行为之动,就不能做到心即理。结合我们的实际,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行为要经常终结、反省,对自己办理的案件的处理结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要经常反省,这样我们审理案件的境界才能提高。

  回到办公室里,我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们奔波于工作,奔波于生活,越来越繁忙的生活,让我们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时间日渐减少。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但是我们也需要在赶路的同时,放慢脚步,学习圣贤,与心灵对话。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张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南环路   邮编:721300  电话:0917-6233958  传真:0917-6233958 6233977  Email:ccqfy@chinacou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