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讨厌的闹钟又在催命一样响了起来,为了上班不迟到,闹钟调的早了一些,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起床成了一件让人不断鼓起勇气的事。每日早晨起床后都变得气急败坏,匆匆洗漱完毕,胡乱吃一口早餐后就带着莫名的“烦躁”开车上路。一路车多路窄,气急败坏的按着喇叭踩着油门,在车里,仿佛公路就是自己的世界,路上别的车和行人都显得那么碍眼。就这样行驶到某个路口,遇见一个蹬着自行车的中年人慢悠悠的过马路,一下子就到了路中间,势必得刹车让行,车子迫于无奈降低了车速停在了路口,满心的不情愿,无奈的盯着骑车人慢慢骑行过路,就在他骑行到我车前的时候,他突然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就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一早的坏心情早已烟消云散。曾经看到过一个关于车让人的视频短片,就是行人在车让行后,都会向让行的车辆驾驶人点头并同时送去一个微笑,当时看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切身体会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之后,莫名的 “烦躁”烟消云散,满满的被人尊重一下子占据了我思维的全部。
不由得我在想我莫名的“烦躁”来自哪里?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想想最近产生莫名的“烦躁”的原因,也只有我工作发生的变化,参加到法院的执行工作。我每天要陪法官接待或通知一波又一波的当事人,在我前后经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真是见到不同类型的人。譬如给一被执行人打电话,接通后自报家门,对方一句“信号不好听不清”后就挂了电话,再打过去一直无法接通,心里明白电话被对方已经拉黑;有的下班了还缠着到执行法官吃住;有的順地在法院门口一躺;有的还辱骂、威胁执行法官......,究其原因,主要是要么被执行人查无下落、无财产可供执行;要么是被执行人千方百计躲避执行或被执行人和申请人之间有其他复杂关系大骂被执行人,抵抗执行。在我看来现在执行法官与当时之间的关系是“申请人是取钱的(啥时候给我钱)--执行法官是要钱的“查询财产、传唤谈话、核实线索、找人、采取措施”--被执行人(转移财产、躲避执行和法官兜圈子),是执行法官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加之还有许多实体法上的界定,可用一个词“错综复杂”来形容,还有规范化和公开化的执行管理模式相比几年前,执行工作更具体、更细微,执行法官必须不断调整心态和情绪才能不断适应每天面对的工作。而一些当事人来法院也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情绪,难免会影响到法院干警的情绪。执行法官也是常人,顶着各种压力去生活和工作能不产生莫名的“烦躁”吗?但法官是守护公正、公平的守护者,因为莫名的“烦躁”难免影响执法的公正、效率,甚至影响到法官与法院的形象。
执行工作是司法的实际兑现,是实实在在刀下见菜的事,不是文字或文章里搞出来的,执行法官的心态需要自己调整,更需要单位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长时间战斗在执行工作一线,否则疲劳和抵制就会产生在他们身上,执行工作需要的主动和创新将会被压抑在某个深处。
执行法官的心态的调整就像养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而且需要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信仰,接受关爱才能长时间绽放。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而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当春天到来你的花还没开放时,不要急,也许你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到了冬天开的会更动人。工作中少一份急躁,多一份耐心,不急功近利,静静的去等待每一朵花绽放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