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微言心语
传承精神 不负使命
——读《梁家河》有感
作者:张蕾  发布时间:2018-06-14 09:33:08 打印 字号: | |
  纪实文学《梁家河》,回顾了习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记录了他在 “陕北这一人生课堂”所学的 “大学问”,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1969年至今梁家河这个小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更是以习总书记为表率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谋发展的真实写照。

  细腻生动的笔触,丰厚详实的细节,真挚深厚的情感,让人读书时眼前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陕北黄土高原恢宏磅礴的画卷。在因政治风波牵连“逃离”北京后,习总书记以知识青年的身份在梁家河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他带领群众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创铁业社、办扫盲班,是领导口中的“好人才”,群众眼里的“好后生”。期间习总书记通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队书记,他带领梁家河群众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村貌,其精神和人格更是鼓舞和影响着身边人。读罢全书获益满满,感慨良多,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传承“梁家河"精神,做好新时代的建设者,使命重大、责无旁贷。

  要始终心怀人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英国期间曾说过,他是在梁家河“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全书中最让人动容的也正是习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浓厚情怀,正是这种感情,促使他在梁家河时带领村民战天斗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是这种感情,使得他在离开梁家河后,还不忘时时关心困难群众,指导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党的宗旨要求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总书记践行群众观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我们青年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为民意识。要有真心,有“团结观”,深入了解群众的困难,时刻想着群众的利益,自然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要能虚心,自觉拜群众为师,主动向群众问计,善于运用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来指导提升工作;要持耐心,恪守“服务”意识,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能持续。

  要胸怀远大理想。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梦想,习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始筑于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建立起的为民做事的信念,而必将圆梦于我们每个人的勤奋努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旗帜鲜明,面对大风大浪面勇往直前,面对利益诱惑立场坚定,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准则,严格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践行党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一以贯之”要求,担负起时代使命。

  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学习习总书记格物致知、坚持学习、追求卓越的品质,是我们不断涤荡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能力的不竭源泉。新时期党的建设要求我们掌握“八个本领”,政法队伍的职业尊荣要求我们做到“五个过硬”,增长本领是干事创业的能量,只有具备过硬本领,才能更加深入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法干警。要当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创新思想,紧跟时代步伐,让自身综合素质始终与法院发展变革相适应;做实践者,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勇挑重担,锤炼自己善谋善战、善作善成的工作能力;要成遵纪者,树立崇高法治信仰,恪守职业道德,秉持司法良知,涵养自身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的浩然正气。

  新时代当有新作为,过去的梁家河注定了习总书记“今后要做什么”,教会他“要做什么”,今天的梁家河精神则激励我们满怀信心、乘风破浪、奉献青春力量,共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张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南环路   邮编:721300  电话:0917-6233958  传真:0917-6233958 6233977  Email:ccqfy@chinacou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