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微言心语
赤子其人
——读《苏东坡传》有感
作者:张蕾  发布时间:2018-06-01 17:16:55 打印 字号: | |
  手中的这本《苏东坡传》,封面题有一行小字——“中国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生”,我想这句话也诠释了作者林语堂通篇所要讲述的核心:一位具有近乎完美理想人格的杰出文人,因涉足政治而跌宕起伏的一生。“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这句话苍凉悲怆,然而终其一生,东坡先生却始终拥有最自由的灵魂,“勉强想就错了”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豁达超然,让人叹服。

  未曾读过《苏东坡传》时,我只知他诗词绝佳、书画大成,是文学和艺术史上的天才,也以为他就应该如同许多伟大的文人一样,旷达洒脱、古木清风地不食人间烟火。但在粗浅地读完全书,了解他在政治裹挟下的风云波澜的生平后,才明白苏东坡为何在林语堂的心中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虽然这本书因为其中对王安石的描述言语苛责,对苏东坡感情热烈而饱受诟病,被认为不是严谨的传记,但正是因这种偏爱,作者网罗了苏东坡的各种史料,对其作品也有深于常人的理解。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了解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喜爱他”,对于我们而言,从一个无比喜爱和仰慕苏子的人那里去了解一个逝去千年的古人,这些就足够了。

  眉山下的少年勤奋读书,二十岁即高中进士名扬天下,然而相对他一生熠煜的才华,宦海的荣耀实在太过短暂,现实恰如他本人所言“平生文字为吾累”。面对王安石新党的激进改革,苏东坡因政见不同被一再贬谪,直至因作诗为百姓鸣不平,在四十三岁卷入“乌台诗案”,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磨难。然而正是这次死里逃生让他完成了心理上的突围和精神上的蜕变,达到了思想上的新境界。

  出狱后苏东坡谪居黄州,这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他居于乡村、贫困交加,还受到朝廷的监视,但也是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夜游》《临江仙》等千古名作,写了很多关于自己生活的漫谈偶记。然而我们读他的文字,于细微处感受到的却只有乐观畅达、宁静欣悦和潇散淡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处都没有变,唯有苏子的情怀,虽经历风霜刀剑,却愈发温和明亮。他依旧生机勃勃,身心愉悦地追求自己喜好,他喜烹饪、爱游历、练瑜伽、研究宗教,耕作田间时教农夫唱歌,时不时还要天真地发发牢骚,再还要继续为民请命。

  面对艰难选择通达,面对平常宽和满足,面对劳苦大众心怀仁爱。更难得的是,他丝毫不为声名和学识所累,声名于他本无用,他是“自喜减不为人知”的,而学识带来的则是对人生更为深刻和清醒的洞察力,使他在逆境中也时刻保持着良好的修养和谦虚亲和的态度。他既没有成为迂腐的道学家,也没有成为阴险的权谋者,更没有于绝望中厌世归隐。“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所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就是喜欢这样与众同乐,真诚而鲜活。

  辉煌总是暂时的,神宗去世后,在太后的支持与庇护下,苏东坡被重新启用,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命时达到政治顶峰,随后历任杭州太守、吏部尚书、颍州、扬州、定州太守,当政期间始终心系百姓,尽行利民之事。八年后,因元佑党人案,苏子被贬惠州。大起大落,人事纷扰,鲜花着锦时从容已属不易,而在一千五百里的流放路途上,苏东坡却仍依然故我地欣赏风景。“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乐知天命”。然而政敌又看到了苏东坡描写午睡憨美的诗句,嫌他过得太舒服,绝意将其流放詹州,读到此处,读者尚且愤怒无奈,但苏子,他一定付之一笑,坦然上路了。

  在詹州这“食无肉,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的蛮荒之地,苏东坡成稿《东坡林志》,注完《尚书》,我觉得这些文人的成就,并不足以展现他人性的光辉,他之所以为人所追慕,更在于他从不想在“神坛”,而是做了一个最接地气的人。在忍饥挨饿、居无定所的窘境中,他筑屋、制墨、采药、漫步,诙谐轻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问他:“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此后苏东坡便称她“春梦婆”,每每想到他见了这老太婆要这样叫一声,总让人忍不住发笑,觉得这位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老头多么天真有趣。

  在詹州的四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遇赦北返,同年七月逝于常州,在风雨飘零的北宋末年结束了他传奇人生。纵观苏子坎坷艰难的一生,屡遭迫害、颠沛流离,中年丧妻、盛年入狱、晚年流放。但不论境遇如何,他全不在意,始终至诚至性、怡然自处,“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一切都犹如清风拂面,皆是过眼云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自此一切苦难与荣耀都不复存在,苏东坡留给我们这的唯有他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感谢林语堂先生“打开尘封千年的历史故纸堆,将一个已模糊不清人物还原在大众面前”,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苏东坡,并从中感悟他的思想,仰慕他的灵魂,折服于他的人格。

  最后,以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作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东坡先生,赤子其人,愿我们能因对他的热爱,变得更通透一些,心中有情怀,淡然看得失,自在度一生。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蔺朝霞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南环路   邮编:721300  电话:0917-6233958  传真:0917-6233958 6233977  Email:ccqfy@chinacou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