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片文章——《除了努力,我们别无选择》,被深深的震感。于是果断将其收藏。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优秀的弟弟突发意外身亡,在父母都像被抽空了骨头,伤心欲绝的时候,哥哥站了出来,他扶着眼泪滚滚而流的母亲,一遍遍地说:“妈,你还有我,你还有我”。后来,哥哥就像个疯子一样努力,在别的同学都戏戏浪浪时,他一刻不停地在读书,努力的叫人害怕,根本没有时间玩耍,甚至在考研阶段连续一个多月挤不出时间洗澡。终于黄天不负有闲人,竭尽全力的哥哥,好运气接踵而来,他顺利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拿到美国绿卡;再后来,在美国,哥哥成为一上市公司的技术总监,早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回国后,因为在生物医学领域研发了分子检测的专利,又被中山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带了一批博士生,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厉害得一塌糊涂。
成功后的哥哥在被追问,为什么这样努力时,他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除了努力,我们别无选择。
这也许是一个艺术加工过的故事,但听完之后,我依然被深深的震感,也乐然被震撼。这世上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一次闪亮的横空出世,都并非闪的毫无道理,光鲜亮丽的背后,无不横陈着多年的苦心孤诣和对自我极限的突破。每一个卓越非凡的人,并非他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万千的努力。只有“蛇蜕皮,蝉蜕壳,毛毛虫破茧”的毅力,才有从底层成功逆袭的奇迹。
这篇文章被我作为励志鸡汤在餐桌上多次无意的播放,当孩子每每对学习产生惰性时,这篇文章就是我无声的提醒和鞭策。
然而,对于大多的普通人而言,励志式的努力及疯狂努力后的逆袭,因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并不一定适宜。只要我们不曾因甘于碌碌无为,平庸无常而浑浑噩噩的游戏着人生,只要我们为了既定目标朝前努力着奔跑,无论快慢、不论结果,但求过程中的内心安宁,就已经足矣。
维克多•弗兰克曾说过,当一个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关爱一个人时,幸福便悄悄来临了。我想,那是因为努力本身不仅可能会带来结果上的巨大收获,更会带来过程中的内心平静和享受。当我们致力于一件事情,融入身心、融入热情,并付之于百分百的努力时,内心就会超然的平静、享受和幸福。反之,当我们将大把的时间消耗于刷朋友圈、网购、泡沫剧时,虽然获取了短暂的安逸轻松,但长期漫无目的、空洞无聊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陷入焦虑迷茫的状态,陷入自己与自己交战的状态,一个乐于庸常生活的自我,和一个不甘于像掉落沼泽而垂死挣扎、试图爬上来的自我在内心无声的交战。
作为一个缺乏自律,而又因蹉跎了时间常常暗自懊恼的人,我需要的就是懒散过后的不时学习和充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安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