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微言心语
活在人民心中的法官——追忆“燃灯者”邹碧华
作者:陈仓法院 刘玉娟  发布时间:2015-04-20 12:04:14 打印 字号: | |
  清明时节的雨似乎次次都来得恰如其分,没有滂沱之势,却足以让你听清房檐上残存的雨水次落的拍在水泥地的声音。窗外不知谁家的窗口飘着曲不成调的竹笛声,一声一声,丝丝缕缕,似在笨拙的熟悉着,却更似抑在喉头凄楚的呜咽。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时节,这样一个被雨水潮湿了的午后,缅怀这样一个你其实不愿去“缅怀”而更愿意让他真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着,景仰着的一个人,实在是未思也要带上三分痛的。

  提起“邹院长”这三个字,其实是下不去笔的,生命的陨落总是带着难以言喻的沉痛与酸楚。其实刚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茫然,四十七岁,猝死,工作途中。这些是多么平静的词语,然而正是因为平静,才更让人无措,无奈,无望,也才更觉出一种压抑的苍凉。

  随手打开网页,铺天盖地的都是他的一生,一遍一遍地看,包括缅怀的文章中提到的他的作品,我都细细地去品读了一番,尤其是在他的博客中,文章虽少,却字字珠玑。我不知道自己是带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在拜读,看着那些时而专业,时而睿智,时而又充斥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我不得不心惊,这是一个有着怎样惊世之才的人,是怎样一个有着拳拳之心、鸿鹄之志的人,又是怎样睿智的一个连老天都嫉妒的人!

  邹院长一生虽然短暂,却并不平凡,他甚至用短短的几十年过完了别人的一生,他在法治的道路上,埋下了太多的珍藏,留给了我辈无尽的精神食粮和宝贵的工作经验以及先进的法制制度,时光也将将他永久的书写在历史的河畔,永垂不朽。

              融于法律的道德——责任

  责任,顾名思义,以某责为己任。其本是一种担当,一种昂扬奋进的状态,因为有责,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因为有责,才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魄力;因为有责,才有无限蓬勃的生命力。然而,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现在,责任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枷锁,甚至一度被推到了灰色地带,变成了一种不可推却的苦难与沉重难捱的负担。无数人背负着纷繁的责任沉重的踽踽独行,似乎“责任”所留下的仅仅是沉默的苦痛,是压抑的叹息。

  这些无数人中,似乎也有我自己的身影。有时候,我也很迷茫,很彷徨。忙碌的工作,繁琐的程序,微薄的薪水,不定时的加班……在这些现实的法院工作面前,夙夜在公,这是我们的责任吗?

  然而,他无声的告诉了我们一切。

  他读书万册,博客中笔笔皆是意旨深远,对工作殚精竭虑,激情在胸却又不盲从,冷静睿智的洞察研究司法体制,周密严谨的编写法律书籍……如此种种,无不由心而发,自愿为之。然而,劳顿的生活不会将初时单纯爱好碾的面目全非吗?生活以沉默的方式给了我们最诚实的答案。在面对着当事人那一双双焦灼的眼睛时,在看到法官与律师之间偶有的僵持时,在手持着重若千斤的法槌时,责任比爱更为坚忍。爱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而责任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见深远。

  于邹院长来说,“责任”似是附在其骨子里的青苔,在长长的岁月中,青郁非常。他用一生深刻诠释了这两个字。他以司法改革为己任,以中国法治为己任,以天下之大公为己任,孜孜不倦,激流勇进。虽然生活总是步履匆匆,无法放缓节奏,而在时光的指缝中,他已然留下太多,《中国法官助理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和完善》、《要件审判九步法》除此之外,他还参与《物权法》立法讨论,以及《合同法》、《公司法》等重大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这些都是他夙夜在公,点滴积累的成果。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些成品,而这些条条款款的背后,又承载着多少四处奔波的白天和被灯光拉长身影的黑夜。可是这些是痛苦吗?这些是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吗?不是的,也许在邹院长心里,这种责任更像是一种抱负,是一个承载者中国法制明天的心愿。

  拿破仑说,军号是战争的灵魂。而于我们法官而言,责任,亦是法律的良心。

  

              撑起灵魂的支点——信仰

   历史并非江河流水,过而不留,因为他有记忆。

  “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母亲殷殷叮嘱的一句话,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他坚持试点改革,深入基层走访,不断创新制度,加强实践操作。他一生的时间都耗在事业上,耗在他所忠诚的法律信仰上。他曾说,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为信仰去付出我们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而在邹院长的心里,或许生命的最大用处是将其用在某件能比生命更长久的事物上,他把信仰看的比生命更重!

  或许每一个学法的人,对于法律、法治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在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纷繁复杂的案例中,在天平下庄严的许下誓言时,在身穿制服胸佩法徽的那一刻,或者在从事法律工作的那一刻,每一个人都是踌躇满志、有一种“天下都是我的”的凌云壮志,让法律成为最低限度的道德,是我们共同怀揣的梦想。身为法官,更是在踏入法院的那一刻,就满怀期待,希望通过法律来维护正义,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就是这样满怀壮志的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渐渐地磨灭了激情,最终只能承认“我只是天下的”,在困境中迷茫着。虽然信仰依旧是前行的灯塔,却终是止步于眼前崎岖的路途中。而邹院长却似冲破黎明的骄阳,涌动着一波又一波的光亮,尤其是他的事迹传开之后,更是给整个法律界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冲击与洗礼,也让他成为了世人仰望的英雄。

  可是,我们不能仅仅是仰望着,英雄不只是用来仰望的,更是需要来继承,继承,是最好的纪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改革路上邹院长播下的种子,一定会在合适的时候生根发芽,终会一树繁荣,他所扬起的法治改革浪花的也一定会随着春风绵延千里,汹涌非常。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司法改革艰难推进的此刻,在已然成为舆论焦点的政法系统,在权与法胶着较量的领域,甚至在法官与律师偶有僵持的现实中,作为法官的我们只要有着坚定的法治信仰,只要耐得住黎明前的孤寂和暗涌,总有一天会站在这片被法治的阳光温暖了的土地上,站在庄严地法徽下,骄傲的挺直脊梁。邹院长曾说:“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他如此坚定的前行着,甚至将生命的最后一丝光彩也绽放在法制改革上,这不就是信仰的力量么。

  我们都需要信仰。

             前行中无声的语言——奉献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话虽然是说要亲自实践,但在实践的基础上,也必然是要有“纸上谈”的扎实理论基础与敢于“谈”的勇气。邹院长拥有这样的能力。他并不仅仅是一个空谈改革的清谈客,更是一位实干家。正如他书里说的,法官不仅要善解法律,更要善解人意,法律应该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为了促进法院信息化管理,打造现代化法院,他自己翻阅了无数书籍,并虚心请教专家,与同事商讨、切磋,在牺牲了无数本就挤压出来的休息时间后,他终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为了切实的创新基层法院管理理念,他一上任就调阅了上百件执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众来信,加班加点分析研究,稍有闲暇,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案件的审理。为了更加规范审判工作,他在培训期间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并为此牺牲晚上时间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学会了日语……

  文字和语言有时候反而是最苍白无力的东西,那些流逝的时光所承载着的情节已然无法全部重现,而这些仅存的故事,依然让我有着鲜明的感触,这种细微复杂的心境,涨涨停停,跌跌荡荡,无从言说。在这个有着十几亿人生存的大地一隅,他日复一日,无声地在做他认为值得的一切事情,不计酬劳、不计回报、不计一切代价。

  或许基层蜿蜒的阡陌巷道留下了他太多的足迹,或许有太多不相识的人接受过他的关怀,或许太多的律师得到过他的安慰与鼓励,也或许太多的法官、学生得到过他的指点与共勉。他有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能量,耐心恒远,沉静睿智。邹院长留给别人的太多,留给这世间的太多。而他并没有因此大肆宣扬、也并没因此沾沾自喜。除了受他改革政策之惠的人以及他身边了解他的人之外,他似乎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然而自从他逝世之后,这种沉默的辉煌终于爆发,他为了群众、为了法治、为了改革无声的奉献成果终于慢慢浮了出来。这才是最撼动人心的。沉默的付出比激烈的言语更能直击人的心底,在他默默地付出后,最终成为一代楷模,成为一种现象。

  春风沉寂,大爱希声,但那些沉默奉献的身影,有谁会忘记吗?

             生命最坚定的态度——向死而生

  邹碧华在他的博文中也曾说道,人们都说,时间在流逝。可叔本华不这么认为。他说,“不是时间在流逝,而是我们在流逝”。是啊,我们的生命正一点一点地在流逝。在生命的持续消耗中,儿时的纯真、少年的飞扬、青春的激情、鲁莽、理想和野心都已成为记忆;曾经踟蹰于校园里老槐树下的憧憬和诗意,都已随风而逝;夏日雨后操场上泥土的芬芳虽然似乎还能够在空气中依稀闻到,可确确实实已经被厚厚的水泥地埋葬。我们曾经共同经历的那一切,正在随着时光的洗濯,渐渐离我们远去。曾经的青春年华,竟在不知不觉间不告而别,悄悄地溜走了,留给我们微白的发际和细细的鱼尾纹。蓦然回首,我们都已步入中年……这一切,正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我们正在流逝”,正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速度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流逝。这听上去挺令人伤感的。但我们不必悲观,因为叔本华还说过,“我们流逝了生命,却收获了人生体验。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难道不是吗?!

  是的,他把一切压力、痛苦、职责、希望及现实与信仰的冲突都当做了一种体验,人生,不就是一场畅快淋漓的体验吗?正如作家三毛所言,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向死而生,这是他的自勉之言,也是他最忠诚的誓言和最无悔地选择。这样的情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无畏与豁达,我终究不能企及,可我依然被深深地感动着,敬畏着。

  邹院长走了以后,关于他的事迹与言论数不胜数,或带着震撼、或带着膜拜,或带着感伤。虽然他倒在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上,虽然他赢得了“法官当如邹碧华”的崇高赞誉,可生者难免意难平。叹他走得太早,叹他的壮志未酬,痛惜他一生为公,留下家人苦痛难言。然而这痛也是骄傲的痛着,谁真的能一生永不辜负呢,不过是东隅,桑榆之择而已。这就是他,这才是他!无私、无畏、时时充满干劲,处处度己及人。他留下最珍贵的纪念物,也许并不仅仅是那些先进的改革理念和周密严谨地法学著作,更重要的,是他留在我们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那些无形中造成的改变。

  人生本就有着上万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邹院长的选择也是千千万万法官的选择,他作为开拓者、前行着与领路者,已经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改革之道,并以生命的代价在这条路上刻下了隽永的誓言,我辈虽难望其项背,但定不会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任,循迹而行。

如今,春光满目,可惜他无法欣赏,也许也从未有时间为此驻足。凡世的一切已与他无忧,但他留给凡世的却是经久不衰的绝响。对于他,我感怀良多,最后仅以此词,献给永远将被人民铭记的邹院长。

          浪淘沙.记好院长邹碧华

     才罢陌巷行,又是一程,赏尽春风总不成。

     夜夜长灯昏暗处,几多繁冗。  

     岁月亦峥嵘,誉满沪城,离去只道太匆匆。

     未竟平生鸿鹄志,愿与君同!

  有人说,黄昏,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候,因为每一个泛着微黄灯光的窗口,都伫立着一份温暖的等待。我只愿邹院长在安详的灯光下,能有一场好眠。

  冷雨敲窗,隔着沾了水迹的玻璃,它并未将我淋湿,只是这些酸涩的情绪,让我自己潮了眼眶而已。
来源:陈仓法院网
责任编辑:陈涛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南环路   邮编:721300  电话:0917-6233958  传真:0917-6233958 6233977  Email:ccqfy@chinacou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