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庄重威严、铁面无私是法院和法官的固有形象,加之我国素有“厌讼”的法治传统,法院与民众的亲近感始终无法建立起来。尽管近年来,全国各级法院都在落实司法为民、促进司法公开上下了大力气,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法院、法官的“神秘感”在群众心中仍然无法彻底消除。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启动了以“法官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的微直播活动,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将基层一线法官一天的工作生活全貌展示给公众,实现群众与法官、法院工作的零距离接触。此次微直播为人民法院进一步促进司法公开、密切联系群众、增进互动互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利益深刻调整的过程,社会矛盾易发、多发、高发,人民群众权利意识高涨但法制意识尚未跟进,利益诉求的表达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法治轨道中正确行使的良性机制。尤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化时代,一些司法个案不经意间就会快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产生所谓的司法审判“蝴蝶效应”。要使审判执行工作赢得社会认同,增强司法公信力,人民法院应该主动回应公众诉求,在沟通与交流中抢占舆论高地,在互动中提升司法公信。
要依托三大平台建设,加大司法公开力度。阳光、公开是树立公信的前提,是打消公众对司法“神秘感”的最好办法。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不理解归根结底在于对司法工作的不了解,新形势下的司法公开不仅要求裁判结果公开,更要求裁判过程和理由公开,使人民群众全方位、全过程了解司法的运行过程。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司法、认同司法,才能真正消除司法神秘主义。为此,人民法院要以三大平台建设为依托,努力实现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充分利用多种载体主动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
要主动回应公众关切,传递法治正能量。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社会热点司法案件中,负责审判工作的法院、法官都曾一度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似乎无论法院作出何种判决,都会遭致公众舆论的质疑,尤其是一些案件的恶意炒作,极大地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在如今的信息化多媒体时代,尤其需要建立健全司法与民意沟通互动的良好机制。对于热点案件、典型案件,人民法院要在第一时间公布案件信息,抢占舆论先机,主动引导公众理性关注案件。通过对案件事实和法律情况的说明、庭审直播和审理信息发布以及判后答疑等多种途径,为公众营造一个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积极以案释法,消除公众疑虑,就能让那些为博取公众眼球的不正之声没有可乘之机,达到传递法治正能量、弘扬司法主旋律的效果。
要完善互动沟通形式,积极宣传法治文化。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人民法院除了要抓好审判执行这个第一要务,还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加强同各方的互动交流,不拘一格创新沟通形式,将法院工作的各方面展示给社会公众。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法治理念、法院文化、法官生活展示给公众,以此来增进互信,消除广大群众对法院、法官以及司法活动的神秘色彩,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的支持和信任。同时还要多把群众“请进来”,通过法官接访、法院开放日等活动,积极主动地让群众了解法院工作、表达司法诉求通过互动和沟通增强司法同人民群众的亲近感,增强人民群众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
提升司法公信、树立司法权威是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而言,社会多一份理解、支持和信任,法治建设就多一份正能量。司法公信的获得、司法权威的提升既需要民众的参与,更需要人民法院主动与外界互动,通过互动建立互信。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人民法院必须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