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读过《三字经》的人很多,老百姓随便都能背诵几句,但真正能够解读《三字经》的人恐怕并不多。古时候,《三字经》是儿童教育的启蒙读物,常说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首就是《三字经》。《三字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数百年来一直是中国的一本教科书。新中国成立后,《三字经》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逐渐销声匿迹,特别是“文革”期间,被作为禁书没有了市场。我对《三字经》开始只是背诵,觉得好玩。直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播放了钱文忠的解读《三字经》之后,才对《三字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它之所以称为“经”足以说明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其内容看,它是劝学篇,劝善篇,讲史篇。全文1122个字,三个字一句,从人之初,到天文地理,从黄帝到明朝灭亡的兴衰历史,从历史典故到名人轶事,从劝学到劝善,包罗万象。特别是名人轶事和历史典故之多,使人在学习背诵中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我国的传统和美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头悬梁,锥刺骨”“如囊萤,如映雪”“如负薪,如挂角”在劝学的同时,让我们知道了汉代的孙敬、战国时代的苏秦、晋朝的车胤、孙康、汉朝的朱买臣、唐代李密勤奋读书学习的故事。《三字经》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讲故事和典故,劝善、劝学。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通过黄香九岁扇枕、温席和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教育人们讲孝道、讲礼让。之所以说《三字经》是启蒙读物,主要它以通俗或者家喻户晓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些知识和道理。说它是劝学篇,因为它用大量的篇幅和名人轶事,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昔仲尼,师项橐”“赵中令,读鲁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无论成就多大,学问多深,不管是职位多高,年龄大小,都要学习,再学习。“幼而学,壮而行,上至君、下则民”免得“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年前读《三字经》有些懵懂,如今再读《三字经》有些醒悟和理解。读懂了《三字经》,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学习就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旧的传统文化,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概肯定、否定都是错误的。开卷有益,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和对一些事物认识的肤浅。知无涯,学无涯。学习教育或接受学习教育的程度,以及学习成长的环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精神都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眼下,书如山海,网如棋布。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但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真正踏下心来,认真系统地学习点知识的人并不是很多,这其中包括我自己。这又使我想起青年歌手大赛来,素质考核中得到满分的极少,连长安街在哪个国家都说不上来,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失分,怎能不让人笑话?旧社会,人不读书怪家贫、怪社会,而今我们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里,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之中,而我们又有多少人把读书当成乐趣,把学习当成生命的过程。
“幼不学,老何为”“苟不学,曷为人”学习是人一生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武装自己,以古今中外的学习成才的典范激励自己,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人类。这就是自己再读《三字经》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