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援藏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普通的援藏干部,我对此感受很深。2011年8月,经陕西省委组织部同意,受陕西省高院委派,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藏的征程,在西藏阿里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两年来,我始终牢记各级领导对援藏干部的谆谆嘱托,用行动诠释忠诚,用奉献履行使命,圆满完成了各项援藏工作任务。
克服困难 坚守在高原
阿里,地处西藏西部,距离拉萨1600多公里,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生命禁区”。
高山碧水、蓝天白云、洁白的哈达、虔诚的信徒,还有神圣的布达拉宫,这是我以前对西藏的印像;然而,当我作为一名援藏干部,真正进入并坚守在西藏的时候,高寒、缺氧、孤独、思念却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初到阿里,因为高原反应,多名援藏干部陆续出现了严重的痛风症状,发病时脚后跟和关节疼痛难忍,不得不依杖前行。两名援藏干部因为反应强烈先后病倒,不得不中途结束工作返回省内。口唇发紫、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头痛失眠、神情萎顿、脱发掉发等反应,也让我饱受痛苦。一位到过阿里的作家说:“在阿里,死亡和感冒一样随意”。期间,最令我伤心和难忘的是:模范援藏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阿里地区噶尔县原县委书记张宇同志,就在援藏期间,因突发心肌梗塞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把自己的宝贵生命永远留在了阿里。张宇同志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援藏干部的忠诚与敬业,他的事迹深深震撼和感染着我,让我在困难面前,一次次想起自己肩负的使命,坚定自己的信念,调整好心态,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
“躺在阿里,就是一种贡献”,这是阿里群众对援藏干部最常说的一句话。但是,当我想到在这个艰苦异常的地方却有人类生存了几千年,还有九万余名藏汉干部群众常年坚守在这里的时候,我又怎么能躺下呢?在这里,恶劣的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不分彼此。因为,同一生命对于环境的要求都是相同的,西藏确实是一个磨练人、锻炼人的地方。在这里,我懂得了苦难的价值、坚守的真谛,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忠诚的可贵,学会了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寻找快乐,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去对待事业、对待人生。
践行诺言 奉献在高原
“能为自己的选择而奋斗,为自己的诺言而付出,是最幸福和值得的一件事情。”这是我当初选择报名参加援藏工作的原因之一。在这个人口仅有九万余人的边疆地区,可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需要做,但是在各种条件逊于内地数倍的阿里,需要做成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却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我是作为一名宣传教育干部进藏的。我在阿里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为进一步提升当地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阿里法院的良好形象作出自己的贡献,帮助阿里法院和群众做一点实事。为此,我到阿里后前两个月,行程2500多公里,跑遍全地区7个县法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整理80余份材料,最终形成了《关于两级法院人员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开展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有时候到一个县,车程就得一天,路上只见荒漠戈壁。为了提高阿里地区中级法院的宣传水平,我加班加点,系统收集相关素材,认真撰写稿件,先后在《人民法院报》、《阿里报》等媒体发表多篇宣传稿件。千方百计协调资金,牵头开通了西藏自治区首家中级人民法院网站——阿里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网,并主要负责网站的日常运行工作,拓展了阿里法院的宣传渠道和影响力。同时,着眼于提高队伍素能,我和陕西法院培训组的同事们驱车千余公里,对阿里两级法院法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并促成阿里地区赴陕跟案学习法官到宝鸡法院考察学习。组织参与了阿里中院科学发展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和基层建设年、“揭批达赖、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岗位大练兵、县处级干部“四学”等活动,提升队伍的政治素养和司法能力。我针对阿里地区法院系统审前调解工作现状,撰写了专题论文,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征文表彰。通过积极协调,两年来,宝鸡法院系统累计向阿里地区额外提供捐助近10万元。2012年“六一”前夕,我在大学校友中组织捐助了2万余元,为阿里地区改则县古姆乡希望小学200多名学生每人购买了一套学习用品。
两年时光,悄然而去,让我深深懂得了西藏的苦和难,懂得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回想当初进藏时的诺言,我无悔度过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政法机关 保卫边疆的坚强卫士
阿里地区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00多公里,居住有藏、汉、回、蒙、维等2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占到95%以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关系,使政法机关始终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前沿,站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成为 当之无愧的保卫边疆的排头兵。
在阿里,参与各种维稳任务是极为平常的事情,是一份永远铭刻在心底的自觉,没有人“不愿意去”,也没有人“发牢骚”,有的只是默默无闻、尽职尽责。阿里地区政法机关的领导,都要参加当地的军地维稳指挥部,并保持48小时在岗,随时下达处突命令。政法机关实行的是最严格的值班制度,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吃、住都在值班室。在阿里城区的主要街道,都设有公安便民服务点,公安干警24小时值守。在重大节日和敏感节点,武警和民警组成巡逻队,进行武装巡逻。每年当地驻军、边防武警和政法机关都要进行联合演练,对政法干警进行集中处突训练,对各种应急处突方案进行实战演练。在大雪封山和一些敏感时期,政法干警和当地干部群众组成巡山队,在边境山口设卡盘查,守卫着边疆安宁。政法机关内部还抽调干警成立有护卫队,配备防刺服装和警用器械,对办公区、生活区进行24小时巡防。防范因宗教问题导致的不稳定事件,是摆在阿里政法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政法机关和其他党政机关派人组成驻寺工作组,长期进驻寺庙,协助寺庙管理,和谐宗教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一旦周边有突发事件,阿里的戒备等级也会相应提升,每一位政法干警都处于高度警觉。一个电话,干警们就会毫无怨言结束休假,踏上行程数千公里的返程,按时到岗,接受任务。
两年间,我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各种值班、巡防工作,有的同志为了按时参加值班、巡防工作,下乡时日夜兼程,准时赶回,确保不误工作。由于人员紧缺,一些女同志也参加了护卫队,和男同志一起巡夜、巡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坚守在一线的政法干警,才更加有力地确保了阿里地区的平安、稳定与和谐。
人民法院 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
人民法院为人民,这是阿里地区两级法院永恒的至上宗旨和价值追求。阿里两级法院始终把审判工作置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始终把改善藏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重要方面,始终把藏区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树立了藏区法官队伍忠诚履职、为民司法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随着阿里经济社会的发展,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演变成民族矛盾,危害地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此,阿里地区两级法院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审判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强化审前调解工作,努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使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为维护地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展植树活动对于阿里而言,是改善生存条件、延续生命的重要方式。每到4月植树季节,阿里地区两级法院都踊跃参与,全体干警集体出动,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先用施工机械挖出深近两米、宽十余米、长100多米的深槽,再由人工在底部挖出树坑,栽上班公柳、沙棘等树木。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这些长起来的树木,已经成为一条呵护阿里人民群众的生命屏障。“牧民们的生活条件太苦了。”这是我的至深感受。2011年,根据地区安排,阿里中院成立了由一名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四人工作组,开展为期三年的驻村工作。该村距离地区行署所在地700多公里,离所在县城也有200多公里,其中铺成的柏油路面仅有100多公里,其余全部是土路,加之牧民居住分散,开展工作十分不易。但是,阿里中院工作组的同志始终坚守岗位,创造性开展工作,除了完成每年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外,还为村里购买了皮卡汽车,争取到人工种草等项目,为村委会解决了办公家具,建立了摩托车修理部、小商店等村级经济实体,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藏历年前,中院又派人携带慰问金对村里的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让牧民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感受到人民法院为人民的真挚情怀。
作为一名援藏法院干警,我为这里存在的一切而赞叹,更对长期坚守于此,奉献青春、奉献生命、服务人民的法院干警们,心生敬佩和敬重。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用自己的坚毅和忠诚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诠释着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守卫着祖国的西南边陲,让人民法院的徽章在青藏高原圣洁的蓝天下更加熠熠生辉。他们,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力量!
援藏期间,我只尽我所能做了一些小事,却赢得了两地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我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超同志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率队进藏深入阿里地区,对我市援藏干部进行看望慰问,市中院领导、陈仓区领导也先后进藏对我进行了看望慰问。这些都为我坚守高原、努力完成援藏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激励我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两年来,我先后荣获阿里中院优秀共产党员、阿里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阿里地区“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还为我记个人二等功一次。
光阴荏苒,两年的援藏工作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回顾自己的援藏经历,领导、同事和家人、朋友的关怀、支持与帮助始终与我相伴,那些和我一起奋战在高原政法战线的战友们时刻使我感动。我认为,援藏是一次荡涤灵魂、自我磨练的过程,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值得一生回味、永远珍藏,并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不竭动力,激励我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不懈奋斗。
(注:本文作者张岩同志现任宝鸡市太白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