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冬天过去了,灿烂的春天还在路上。近几天和煦的阳光再也不能阻挡“驴行”的脚步了。今天一大早,背包一跨,跟着久违的狼群就出发了。今天的行程是宝盖寺——青峰山穿越。由于去的人多,联系加车,让我大清早在门口的路边白等了20分钟。一上车,又看见绝大多数的新面孔。每次出来不都有新人吗?一个冬天没有出来了,想不到又增添了这么多的新朋友。看来我们的户外“狼群”真的是人丁兴旺啊。
今天一路共有四辆车53人,7时50分出发,过虢镇渭河大桥沿310国道东行,再绕伐鱼河川南行,翻过道道山梁就到了高新区天王镇的关尔下村。9时15分我们开始登山,面对宜人的气候和陌生的地域,“驴友们”迈开了欢快的“驴蹄”,“新驴们”更是冲锋在前哦。但走着走着就感觉到有点不得劲了。几个月没有走了,看来这走急了还真有点吃不消的,于是不得不放慢了脚步。
一个小时就走到了宝盖寺,说是寺,其实根本就没有寺院,连一点寺院的遗迹也找不到的,过后听当地老乡讲,就是我们刚经过的那个平坦的周围有两排房子像个村民小组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宝盖寺了,寺院早比火灾损毁殆尽了。
这儿虽处秦岭腹地,但地势开阔 ,地形还比较平缓,周围有农田和树木。在山里应该还算是个很不错的地方。农田里有两个小孩拿着比自己还要高的铁锹在同大人们一起劳作,耕耘着他们贫瘠的山地,乘着这春风去播种着他们的希望。此情此景,不由人想起自己的童年,上学期间,遇节假日不也要帮家里大人干农活吗?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能帮大人干活的孩子很少了,尤其是现在城里的孩子。
越走脚步越沉,山越来越陡了,我们的队伍拉得越来越长了,“驴友们”脸上上山前的笑容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只见一个个喘着粗气,有的实在走不动了,干脆停下来吃点东西再走。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前后联系的声音,原来当地人管我们走的路叫“三十里攀坡”,难怪有走过的“驴友们”戏称有三四个小时的“练驴坡”呢。这三四个小时可不是闹着玩的,没有当过“驴”的,也许真的体会不到这个中的滋味。这让我联想到当年红军那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怎么走下来的。且不说“做驴”的意义有多大,也许褒贬不一吧,但从磨练体力毅力上来讲,是绝对首肯的。
再往上攀登,就进入雪域,一尺多厚的积雪在18摄氏度的山下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要不是认真留意,对雪还真不了解太多呢。抓一把雪在手里,感觉特别的舒服,并不凉的。细看,脚下洁白的雪原来都是球状的,不像刚飘落下来的雪花是六角状的,听驴友说,这是硬雪,含水量很高的 。尽管山陡峭雪又深,但有前人走过留下的深深脚印。攀登起来道也不是很滑的。只是体力消耗很大,还没有到山顶 ,连我这“老驴”都感觉有点支撑不住了 。带来的方便食品、饮料都被我给报销完了 ,咬紧牙关终于到了南天门。也是我们此行的最高点,下山后,听住庙的老人讲,这里的海拔高度为2704 米。
我们在南天门埋锅做饭,这里还没有建成庙,但看得出来要建个大大的门楼。这里的风很大,驴群在这里休整了近两个小时,其中光等待掉队的驴友就等了近一个半小时。这里有很多岔路口,原来青峰山共有五个峰,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到青峰山寺庙里祈愿后返回了。至于这里的传说和其他的诸多景点,就给以后留点念想吧。
下午4时30分,我们的包车抵达庙下的简易路上,原人原车。一路欢声笑语歌声不断 ,又涌现出了“高原弧光”、“温暖”等多才多艺让人难忘的驴群“歌星、笑星”。晚上7时30分,我们从秦岭南麓沿姜眉公路安全返回了虢镇,结束了此次愉快的“驴行”。
总之,今天是新年的初行,虽说没有遇到以前的几个知音,但很充实,很惬意。也希望把我的好心情来关注我的网友分享哦。回到家里,想想平时紧张而忙碌我工作,出来放松放松,也让这个春天不要轻易的流逝。